企业推荐
更多产品推荐
更多企业新闻
更多- 1赛锐特-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提升输卵管导管头端抗弯曲性能测试能力
- 2灵活调峰 | 敢为科技受邀参加威海市煤电企业迎峰度冬工作会议
- 3山东赛锐特电动病床试验机助力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提升检测水平
- 4上海禾工仪器:在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会圆满落幕~
- 5利曼亮相第22届全国残余应力学术会议
- 6气腹机性能测试及机械速度测试装置-山东赛锐特与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
- 7真空衰减测试仪-山东赛锐特与中国船舶集团第722研究所的深度交流
- 8三综合温湿度振动试验箱新鲜出炉,完工出货
- 9二十年磨一剑,禾工仪器与您同行 —— 慕尼黑展会特别推荐与感恩回馈
- 10小孔径连接件性能测试仪-山东赛锐特为华测检测认证集团提供专业上门服务
近日,《杭州市深化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环境信用评价监管试点方案》公开征求意见,将对全市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环境信用评价,按“蓝、绿、黄、红、紫、黑”七色赋码画像进行管理。
原文如下↓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公开征求《杭州市深化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环境信用评价监管试点方案》意见的通知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我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单位(以下简称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主体责任,综合运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监管措施,建立健全“以质量为核心、以信用为主线、以公开为手段、以监管为保障”的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监管制度和体系,加速推进生态环境准入领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美丽中国样本和共同富裕示范区“重要窗口”提供城市范例。我局起草了《杭州市深化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环境信用评价监管试点方案(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时间为 2024 年7月23日-8月21日。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
2024年7月22日
杭州市深化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环境信用评价监管试点方案(社会征求意见稿)
2024年7月19日
一、试点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我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单位(以下简称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主体责任,综合运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监管措施,建立健全“以质量为核心、以信用为主线、以公开为手段、以监管为保障”的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监管制度和体系,加速推进生态环境准入领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美丽中国样本和共同富裕示范区“重要窗口”提供城市范例。
二、试点内容
(一)推行赋码画像
对我市市域范围内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环境信用评价,按“蓝、绿、黄、红、紫、黑”七色赋码画像进行管理。
1.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三十六条,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被列入守信名单的,赋予蓝码;
2.根据《办法》第三十七条,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被列入重点监督检查名单的,赋予红码;
3.根据《办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被列入限期整改名单的,赋予紫码;
4.根据《办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被列入黑名单的,赋予黑码;
5.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因《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所列问题受到行政处罚的,赋予黄码;
6.其余的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赋予绿码。
(二)实施分色管控
1.赋码动态公开。通过市生态环境局门户网站页面等形式,动态向社会公开,实现赋码信息共享,可同步至省、市相关部门社会公开信息平台。
2.环评质量复核分类管理。市生态环境局按照年度工作计划开展环评质量复核,其中:
(1)对黑码、紫码的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重点复核是否存在违规从事环评编制服务;
(2)对红码、紫码机构复核抽查比例为100%,对黄码机构复核抽查比例不低于50%,对绿码、蓝码机构复核抽查比例不低于5%;
(3)对环评机构人均编制5件/月及以上,或从业人员编制5件/月及以上的,加大复核抽查比例;
(4)全市整体复核抽查率原则上不少于全部审批量的30%;
(5)每年全市组织不少于1次的区(县、市)级交叉互查。
3.诚信档案情况抽查。每年全市组织各区、县(市)分局开展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诚信档案情况抽查不少于1次,其中:
(1)对红码、紫码机构抽查比例为100%,对黄码机构抽查比例不低于20%,对绿码、蓝码机构抽查比例不低于5%;
(2)对环评机构人均编制5件/月及以上,或从业人员编制5件/月及以上的,加大抽查比例;
(3)全市整体抽查率原则上不少于全部机构数的10%。
4.强化专家库管理。将赋码结果作为杭州市环评机构库和专家库管理的重要依据。对赋予黑码、紫码、红码环评机构不予推荐,赋予黑码、红码三次以上的人员取消入库资格;已入库的,暂停其专家资格。
(三)事中事后监管
1.市场主体落实责任。进一步落实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环评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直接责任、评估单位和专家的技术审查责任,积极探索综合运用法律、市场、经济、行政、技术、舆论等手段,完善环评第三方服务市场监管机制。强化行业自律,规范市场准入,细化运行监督,引导和帮助环评机构和从业人员提升业务能力水平,努力培育良性市场竞争环境。
2.质量问题分类处置。针对核查发现的不符合《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规定环评质量问题,以及诚信档案抽查发现的问题,由属地分局督促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限期整改;涉及违法线索,移送市执法队牵头调查处理。经执法机构调查发现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依法分别对建设单位、环评机构、从业人员作出处理决定。强化行政处罚与刑事司法衔接,对发现监测报告(数据)造假、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造假等涉嫌刑事犯罪的线索,依法移送公安机关查处。
3.失信行为记分处理。市生态环境局及时将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失信行为记分作出书面决定,并向社会公开;书面决定及有关情况按规定上传至国家环评信用平台。失信行为和失信记分相关情况在信用平台的公开期限为5年。
4.违法违规行为处理。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因《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第二十七条所列问题受到行政处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及时将其相关违法信息推送至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相关行政处罚信息保存时间为5年。
5.分色赋码动态管理。市生态环境局对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赋码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其中:
(1)确定记分周期。以首次环境信用记分或取得赋码的日期为起始日,记分周期为一年;法律法规规章对环境信用记分周期起始日动态调整或取得相应赋码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赋码调整机制。被赋予黄码的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赋码后两年内未出现《办法》第二十六、二十七条所列问题的,自动恢复为绿码。
(3)记分特别规定。失信记分的警示分数为一个记分周期内累计失信记分10分;失信记分的限制分数为一个记分周期内失信记分直接达到20分或者实时累计达到20分。
6.信息管理健全机制。依托杭州生态智卫平台系统,完善环评机构和从业人员信息化管理模块,将赋码信息与“双随机”抽查等联动,健全预警、预测、预报等功能,强化机构超量编制环评、从业人员超限编制环评等问题预警、线索移送、执法联动等机制。对发现的问题实施预警管理、拉条挂账、挂图作战、定期调度、对账销号等问题闭环处置管理。联动在杭州市生态环境局门户网站建立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公示页面,原则上每个工作日更新一次,并可将相关信息同步到省生态环境厅门户网站环境信用管理专栏、市审管办中介超市平台等。
7.信用管理闭环运行。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环境信用评价涉及的环境信用的修复、相关权益保护等,可参照《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浙环函〔2020〕16号)执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生态环境局成立深化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环境信用评价监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环评、法规、执法、宣传信息条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处室(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市局环评处负责组织全市开展环评质量抽查、交叉检查等工作;法规处负责法制相关业务指导工作;执法队牵头负责相关违法案件查处工作;宣教信息中心负责相关信息化建设以及宣传报道工作。
(二)提升监管能力
市、区(县、市)两级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完善环评违法问题查处、信用评价、闭环管理等机制,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加大对环评编制质量的核查力度。我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统筹考虑环评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要求,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升技术评估能力水平;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环评质量监管,提升管理水平。
五、其它事项
(一)法律法规规章对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环境信用管理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环境信用赋码,推送至省生态环境厅门户网站环境信用管理专栏时,与省厅环境信用等级对应关系分别为:蓝码——A级、绿码——B级、黄码——C级、红码——D级、紫码——E级、黑码——E级(小编注:2个“E”了呢…)。
(三)本规定自2024年8月XX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
关键词:
环评,污染源检测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hbzhan@vip.qq.com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保在线,转载请必须注明环保在线,https://www.hb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