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产业作为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环保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产业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本栏目将聚焦生态环保产业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模式,深入宣传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发布环境技术进步奖项,全面介绍行业内的实用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引导行业持续创新,加快数字、智慧、科技的融合赋能,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
2023-J-44
申报单位
北京英视睿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社会化环境监测与运营服务专业委员会
一、技术简介
适用范围
可服务于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中心或信息中心等部门,打造集监测分析、预测预警、调度指挥、辅助决策于一体的数字化、智能化的生态环保系统,适用于全域、全要素、全方位、多层次覆盖的生态环境智慧监管体系建设。
技术原理
基于地球大数据的生态环境IOC监管平台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地理信息等技术,为生态环境监管提供支撑的智能决策系统。其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补全感知体系:利用传感器、监测设备和卫星遥感等技术,采集各种生态环境数据,建立天空人地三维立体感知体系。
2.融合多源数据:汇聚多源数据,消除数据“孤岛”。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对采集的生态环境数据进行治理和深度挖掘,提取数据中的关键特征和规律。
3.优化业务体系:基于分析挖掘的信息和规律,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定位污染源头,精准分析污染成因,从技术层面上明晰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责任,实现由过去依靠生态环境职能部门单打独斗模式向联防联控、协同治理模式转变。
4.打造综合指挥调度中心:将数据和分析结果直观呈现,提供交互和可视化的用户界面,方便用户进行数据查询、分析和决策,构建了智能感知、分析预警、精准溯源、实景指挥、科学决策的“一图管全域”模式,提升区域分析决策和协同指挥的能力。
工艺路线
基于地球大数据的生态环境IOC监管平台建设结合全方位的监管体系的业务需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在原有生态环境监测的基础上,构建全方位的智慧生态感知监测网络,建设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优化智慧生态业务应用,基本形成精细监控、智能监管、科学决策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工艺路线:方案设计→天空人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体系搭建→多源数据的采集、融合、同化→构建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IOC平台搭建→综合监管服务
应用效果
1.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效率和精度:通过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实现对空气、水、噪声、碳等方面的生态环境数据的连续采集、实时监测、动态反馈,有效解决传统监测手段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2.增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对生态环境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和模型构建,实现对突发环境风险的及时预警、分析和应急,对未来趋势的科学预测和模拟,有效降低生态环境风险带来的损失。
3.提升生态环境监管和决策能力:利用地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技术,辅助提升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精细化监管水平,为相关单位提供及时、科学的决策依据。
4.促进数字经济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通过大数据技术创新应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数字经济领域深度融合,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促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赢。
研发背景
“十四五”时期,信息化进入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要打造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监管水平,完善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支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信息化协同治理,与公益诉讼共享有关资源,提升风险防范和一体化保护能力。利用创新技术打造的地球大数据生态环境IOC是一大亮点。像这样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技术的环境管理系统,已成为全国多地加强生态治理的技术手段。一张张借助物联网构建的生态治理网络,让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治变得更加精细、更加具象。IOC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不仅直接作用于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治等环保领域,也通过环保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调节,实现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形成“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相互呼应。基于国家政策背景,市场需求,特此开展基于地球大数据的生态环境IOC监测平台项目研发。
技术特点
IOC是建立在原有系统建设的基础之上,对欠缺的监测能力进行补充,将分散的数据进行综合,接入、整合、关联来自原有系统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卫星、气象、污染源等数据,形成“天——空——人——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控体系,提升分析决策和协同指挥能力。
1、“一张图”全面感知生态环境总体态势
IOC是涵盖大气、水、土壤、碳、噪声、生态、污染源等全要素的综合系统,可以通过全球定位系统、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等技术,实时采集污染源、环境质量等信息,能实现生态环境管理相关信息的高效精准传递。打造全要素、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环境立体感知监控体系,更快速更全面地感知区域污染的实时分布状况,同时可以进一步深钻,掌控重点区域重要监测要素的详尽态势。
2、人工智能综合分析,助力合理决策
IOC在掌控了生态环境的综合态势后,可以支持分析决策。IOC不仅具备基础分析,时序分析、污染成因分析、污染特征分析和传输分析等能力,结合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地面特征、气象条件等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网络,利用规则学习引擎,可进行多要素智能报警、快速识别区域异常排放、实时精准溯源。实现突出环境问题及时发现、快速解决,智能监管新技术实时定位污染源头、精准分析污染成因的功能,为生态环境精细化管控提供系统科学的决策支持。
3、综合协同监管,助力指挥调度
IOC是基于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理念建立的跨部门任务协作的枢纽平台。可通过建立任务指挥中心,汇聚各类智能报警和污染源监测异常线索,智能推荐需要排查的区域,指导安排日常巡查溯源,并进行事后量化评估,协助建立“科学化、精细化、常态化”闭环管理体系,助力日常管控,通过协同任务的统一调度分配,可实现生态环境问题的跨部门高效协作。
二、典型应用案例
案例名称
大兴区生态环境IOC项目
案例简介
大兴区IOC项目完成了生态环境监测感知体系的升级、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分中心的建设、九大业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和生态环境指挥调度中心的建设;提升了大兴区生态环境分析决策和协同指挥的能力。数据资源中心接入融合了大量的、丰富的数据,涵盖大气、水、噪声、土壤、移动源、污染源、应急、卫星、气象等数据源,累计接入4万余点位,形成“天——空-人——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控体系;帮助大兴环境局首次与城管委、水务局、规自分局、气象局等委办局建立数字通道,梳理、整合数据,构建一体化感知体系,消除数据孤岛;为9大业务信息化平台及生态环境指挥调度中心提供数据支撑。大兴区智慧生态指挥调度中心综合展示大屏,生态概览、蓝天、碧水、净土、碳中和五大模块展示大兴区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成果,为管理决策支撑提供可视化技术支持;充分发挥态势监测、应急指挥、展示汇报、流程管理、辅助决策等多重作用,是大兴区环境局的决策中心、预警中心、治理中心、指挥中心、展示中心。
达到的标准或性能要求
大兴生态环境IOC整合了之前建设的多个系统,引入新的监测设备及智慧城市的相关数据,实现了生态全要素的综合态势感知,为监管部门综合决策与协同指挥提供科学支持。
整套系统汇聚大气、水、噪声、污染源等环境监测数据、雪亮工程视频数据、智慧城市数据,建设涵盖大气、水、土、碳、噪声、生态等的全要素的综合系统,支持生态环境领域多个业务及分析决策场景(生态概览、日常值班、碳中和、镇街帮扶、标准站管控、重污染应急、形势分析、机动车、月调度、水环境分析、水基因溯源、水生态、饮用水安全、土壤、生态、环境风险应急)。
大兴区2022年PM2.5年均浓度、优良天数比率、重污染天数比率达标;提前完成“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指标PM2.5浓度的目标;全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地表水国考和市级断面达到/优于考核要求;区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达标。
业主单位
北京市大兴区生态环境局
投运时间
2021年12月
工艺流程
方案设计→天空人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体系搭建→多源数据的采集、融合、同化→构建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IOC平台搭建→综合监管服务
运行情况
系统连续运行中,运行稳定性达99%以上,运行中未发生过事故,多次接受上级领导参观及新闻采访。
技术应用产生的碳减排效果
不涉及
三、技术申报单位联系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英视睿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西路8号院1号楼6层606
联系人:高荣强
原标题:环保新质生产力 |生态环境IOC监管平台
关键词:
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测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hbzhan@vip.qq.com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保在线,转载请必须注明环保在线,https://www.hb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